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动辄50%以上的转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专利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包括专利成果的质量和含金量不高、专利市场诚信体系存在缺陷、有关专利的国有资产流失界定不够明确等。
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
会议强调,“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充分挖掘专利价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会议表示,“要从提升专利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更加注重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并进行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政策,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进一步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
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对于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专利转移转化方面,存在着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今年7月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是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二是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今年4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曾指出,将加大专利转化运用力度,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促进高水平创新,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完善专利转化运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有序流动,努力将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